滚动新闻

害怕产后抑郁「焦虑抑郁并不可怕」

文/桐阳妈

01

最近有两位妈妈跳楼了!先是6月27日,长沙一位31岁的妈妈,从26楼坠落身亡。仅留下两个年幼的孩子,大的8岁,小的才1岁多。

7月4日,又一位38岁的妈妈抱着只有7个月的女儿,从24楼一跃而下,当场死亡。

据报道两人跳楼的原因,竟都是我们再熟悉不过的产后抑郁。

这几年,数次的新闻,让我们触目惊心。

其实死亡人数远远大于网上曝光的数量,几年前我们小区一位中科院博士,做完月子,跳楼而亡。去年隔壁小区,产后跳楼。

抑郁跳楼不是矫情,也不是脆弱,而是各种情绪交织在一起无处安放,内心已经挣扎了很久,没有找到出口,最终对人生的绝望,死也许是最好的解脱。

这让我想起朋友A的故事。

电话那边传来A的声音:“现在就在阳台上,真想跳下去。”

听A这么说,我内心非常紧张。不过我还是镇静了一下,我说:“你的感受我理解,生不如死,有种活埋的感觉。”

她说:“太痛苦了,活着真是没意思。”

我说:“你不孤单,很多妈妈都经历产后抑郁。有什么样的情绪也是正常,情绪没有好坏。我们不能决定生,但是要死的明白,这样才不白来世上一趟。你说是不是?”

说实话,我不知道她会有怎样的反应,她沉默了一会。

那边传来:“你说的对,我不能白死。”

她给我讲了故事:她是剖腹产,打的麻药腰很容易酸痛,产后第二天,老公出差,剩下她和婆婆。腰酸背痛,没法下地,也没有奶水。隔壁床上的顺产,产后一天奶水就下来了,而她三天还没下来。婆婆着急,让她多给孩子喂奶。她说自己伤口疼。听婆婆在门外给老公打电话,连母乳都不给孩子吃,这妈怎么当的。

婆婆话音没落地,她眼泪哗哗地往下流。晚上给老公打电话诉苦,老公却说,老人你还计较啥呢,你如果有奶,我妈也不说。听到老公这么说,彻底心寒了,要不是看见眼前的孩子,在医院就跳下去了。

出院回家,夜里自己照顾宝宝,作为新手妈妈不明白宝宝为什么频繁的大哭不止,心力交瘁,再加上因为没奶又陷入深深的自责,觉得自己没能照顾好他,都是自己的错。

她遭受婆婆的挑剔,老公的冷漠,唯一的救命稻草,寄托在妈妈身上。结果妈妈却说,女人谁不生孩子了,你就不会来事,不会和婆婆好好相处。

妈妈给弟媳妇带孩子,怀孕之后,妈妈只来了一次,那次来还是让她借钱给弟弟买房。

孩子生了,也没来看过她。从小到大,重男轻女,一切都想着弟弟,除了有事情会找她,平时这个女儿好像不存在,她甚至怀疑自己是不是妈妈亲生的。

没有老公的支持,没有亲妈的支持,她绝望了,没人管她们娘俩。

娃哭,她甚至想捂住娃的嘴,转眼又想自己太邪恶了。奶水不足,奶头又被娃咬破了。自己身上掉的肉也不心疼她,她多次想自己活的有什么意思,越想越绝望。

02

很多人不理解产后抑郁症,真的不是矫情,也不是故意发脾气,也不是软弱,而是没人能看见她的情绪,没人能够理解,她的感觉就是所有人要逼疯她,所有人都欠她的。

很多时候,想不开,陷入绝望情绪,是因为内在有些不合理的信念,陷入单一思维模式。

心理学家埃利斯提出过人类的一种不合理的信念,叫做「糟糕至极」。糟糕至极的信念指的是:我们将一些事物或者其后果想象成非常可怕,非常糟糕,以至于绝对无法承受和面对的程度,从而陷入绝望情绪。

比如,老公不爱我,他怎么能这样对待我呢。我给你生孩子,跟了你,你却让我受委屈,以后怎么办呢?

比如,父母从来不爱我,重男轻女,世上没人爱我了,在这个世界上活着有什么意义。

比如,我怎么这么糟糕呢,什么事情都做不好,一无是处,一点价值也没有。

比如,孩子怎么这么爱哭闹呢,24小时带娃太恐怖了,自己累死了,也没人心疼。

任何问题,只要我们肯面对,都能从困难中,发现希望,总有解决方法。

处理办法就是先接纳情绪,允许任何情绪,情绪没有对错,然后再调整不合理的信念,从绝望中寻找希望。

我让A不要有选择性的说明问题,而是还原所有的聊天场景。事实上,老公每天给她发短信,也在安慰她,也请假回来陪她,甚至说不行请保姆。婆婆每天也让她多休息。她终于从绝望中看到了希望。

她意识到自己不孤单,大家也一直在陪伴她,只是她们的方法不是自己期望的样子。

她开始调整自己,转换思维,孩子是自己生的,婆婆是来帮忙的,人家帮忙也很辛苦,唠叨几句有什么关系呢,大家的共同目标是为了孩子好。

看见希望,她重生力量,孩子的哭闹,她不感觉烦躁,养育孩子这是当妈的责任。孩子爸爸帮不上忙,也是在为家庭付出。她积极学习育儿知识,帮助小区妈妈解决困惑,大家称她为知心姐姐。

03

从绝望情绪中寻找希望的例子特别多。我们熟悉地老干妈麻辣酱创始人陶华碧就是其中一位。丈夫去世,她大字不识,生存艰难,42岁开始创业,独自带俩娃,从绝望中不断寻找希望,68岁身价70亿元。

她曾怒斥税务局我才是纳税第一大户,还有坚持不贷款、不融资、不上市,被外国网友封为“中国女神”。当地政府奖励的连号车牌。三台豪车有劳斯莱斯幻影、古斯特各一台,还有一台老款的宝马7系,车牌分别是贵A·W7777、贵A·A8888、贵A·D9999。

1947 年,她出生于贵州省湄潭县的一个偏僻山村,家里非常穷。没上过一天学,大字不识,写自己的名字,她还觉得好复杂。

20岁就结婚的她,没过几年,丈夫就去世了,扔下了她和两个孩子,上有老,下有小,一家人的重担全部落到她身上。

没有任何的依靠,她曾经绝望过。但是为了孩子,她必须活下去,必须重新找到希望。

没有文化,只能干最底层的工作,她去外地打工和摆地摊。

苦难中长大的孩子,没有远大的理想,只有朴实的愿望,吃的饱,穿的暖。勉强维持生计。

1989年,42岁的陶华碧用四处捡来的砖头盖起了一间房子,开了个简陋的餐厅,取名“实惠餐厅”,专卖凉粉和冷面。一天没有麻辣酱,凉粉和冷面不太受欢迎。她看见了希望,开始研究麻辣酱。

1996年,她租借村委会的两间房子,招聘了40名工人,办起了食品加工厂,专门生产麻辣酱,定名为“老干妈麻辣酱”

刚刚成立的辣酱加工厂,没有生产线,全部工艺都采用最原始的手工操作。

“老干妈”员工回忆说,当时捣麻椒、切辣椒是谁也不愿意做的苦差事。手工操作中溅起的飞沫会把眼睛辣得不停的流泪。陶华碧就自己动手,她一手握一把菜刀,两把刀抡起来上下翻飞,嘴里还不停地说:“我把辣椒当成苹果切,就一点也不辣眼睛了,年轻娃娃吃点苦怕啥。”

在她的带头下,员工们也纷纷拿起了菜刀“切苹果”。而陶华碧身先士卒的代价是肩膀患上了严重的肩周炎,10个手指的指甲因长期搅拌麻辣酱现在全部钙化。

陶华碧发现,她找不到装辣椒酱的合适玻璃瓶。她找到贵阳市第二玻璃厂,但当时年产1.8万吨的贵阳二玻根本不愿意搭理这个要货量少得可怜的小客户,拒绝了为她的作坊定制玻璃瓶的请求。

面对贵阳二玻厂长,陶华碧开始了她的第一次“商业谈判”:“哪个娃儿是一生下来就一大个哦,都是慢慢长大的嘛,今天你要不给我瓶子,我就不走了。”

软磨硬泡了几个小时后,双方达成了如下协议:玻璃厂允许她每次用提篮到厂里捡几十个瓶子拎回去用,其余免谈。陶华碧满意而归。

当时谁也没有料到,就是当初这份“协议”,日后成为贵阳第二玻璃厂能在国企倒闭狂潮中屹立不倒,甚至能发展壮大的唯一原因。

陶华碧的销售非常简单,自己亲自背着货,送到各食品商店和各单位食堂推销。功夫不负有心人,订单的电话增多了,每天制作的东西都会销售一空。

1997年8月,“贵阳南明老干妈风味食品有限责任公司”正式挂牌,工人一下子增加到200多人。此时,对于陶华碧来说,最大的难题并不是生产方面,而是来自管理上的压力。

陶华碧没有上过学,连日常处理工作都是要靠儿子口读。但陶华碧明白这样一个道理:帮一个人,感动一群人;关心一群人,肯定能感动整个集体。果然,这种亲情化的“感情投资”,使陶华碧和“老干妈”公司凝聚力一直只增不减。

在员工的心目中,陶华碧就像妈妈一样可亲可爱可敬;在公司里,没有人叫她董事长,全都叫她“老干妈”。

如今,“老干妈”公司累计产值已达13亿,每年纳税1.8亿,名列中国私营企业50强排行榜的第5名。陶华碧这个没上过一天学的农村“老太太”,把一个民营公司办到这种程度,创造了新时代一个令人难以想象的童话。

农村妇女,目不识丁,白手起家,民族品牌,顶级豪车…这些关键词融合在了陶华碧一个人身上,给我们传递的力量就是从绝望中寻找希望,从困难中开启智慧。

心理学家维克多.弗兰克尔在他的书《活出人生的意义》中曾经描述过当年和他一起被关在纳粹集中营的一些朋友,他说很多朋友就是彻底丧失了对未来的希望,认定了这种痛苦的集中营生活是不可能结束的,于是身体日益虚弱,最后走向了生命的尽头。

而那些像他一样,相信着肯定是有希望可以结束集中营的生活,相信光明一定会到来的人,最后都活了下来。这就是希望的力量,就是希望支撑着他们继续活了下来。

尼采说:聪明的人只要能掌握自己,便什么也不会失去。

莱昂纳德·科恩说:万物皆有裂痕,那是光进来的地方。

愿我们每个人与情绪做朋友,接纳情绪,接纳痛苦,善待生命,从绝望中寻找希望,活出生命的意义。

桐阳妈每周分享一篇原创连载:与情绪做朋友,活出生命意义,欢迎关注。文章均为桐阳妈辛苦创作,抄袭维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