滚动新闻

雪国列车 美剧天堂「土耳其爆炸事件」

如果有一天全球气温骤降,世界重回冰川时代——那么人类文明该如何应对呢?

在《后天》中,美国人越过国境,偷渡到相对温暖的墨西哥苟延残喘。

电影《后天》

在《冰汽时代》里,英国人修起了大火炉,并围绕它建立起避难所。

游戏《冰汽时代》

而《雪国列车》则给出了一个想象力更加天马行空的方案:最后幸存的人类坐上了一列环绕整个地球、永不停靠的火车,一边沿途观光、一边繁衍生息。

人们通过坐火车来躲避世界末日

这个概念最早是被一位法国漫画家想出来的,但真正获得全球性的影响力,则是因为2013年由“美国队长”克里斯•埃文斯主演的同名电影。而最近,电视剧版的《雪国列车》也正式开播,再一次引起广泛讨论。

很明显,“坐火车躲避世界末日”的点子经不起任何现实逻辑的推敲——它更像是一种社会寓言,蕴含着不同时代的人们对人性和人类终极命运的深刻反思。

对于世界末日降临的原因,《雪国列车》的漫画、电影和剧集有着不同的解释。漫画中,互相对立的两个超级大国都掌握了能够控制天气的武器,并以此常年互相威胁。后来战争真的爆发了,结果不到一天时间,寒流就席卷了全球,冰封了这个世界的一切。而电影和电视剧则把原因归咎于气候变化:为了扭转全球气候变暖对经济造成的不利影响,世界各国向大气层发射了新型制冷剂,结果气温下降刹不住车,于是地球便重新回到了冰川时代。

形成这种设定差距的缘由显而易见——原著漫画创作于上世纪七、八十年代,彼时美苏冷战正酣,全世界都笼罩在被核战争毁灭的恐惧阴云之下;而电影和电视剧则诞生于21世纪的当下,“气候变化”是目前更受关注的全球议题。然而不论在哪个时代的《雪国列车》中,世界各国的领袖、将军、财阀、权贵都比普通人更早得知末日将至的消息。于是他们一边向公众隐瞒真相,一边动用公共资源为自己筹建“诺亚方车”。

而如今,环境成为最受关注的全球议题

为了确保人类能够长期生存下去,这辆列车必须具备完善的生态系统。于是运营商给火车加装到了1001节车厢,并模仿地球环境和人类社会的形态,给各个车厢进行了功能性划分。其中有的车厢专门用来培育粮食和蔬菜,有的用于饲养牲畜和鱼类,还有的通过采集轨道上的冰雪来提供水源。此外,从酒吧、迪厅、影院,到图书馆、桑拿房、水族馆,各种各样的公共设施都一应俱全。而推动列车不断行驶,并维持车上所有设施正常运转的原动力,则来自于列车头的引擎室。在这里,运转着物理学和工程学的奇迹——永动机。

火车里居然有水族馆!

和现实中人类社会的阶级一样,列车内的幸存者也被分成了三六九等。

其中生活在车尾的都是列车出发时没有买票、强行扒上火车的偷渡者。他们作为“下等人”,常年挤在没有窗户、不见天日的地方混混度日。在电影和电视剧当中,他们吃的食物是蟑螂制成的蛋白质块,偶尔开荤的时候能够吃上几口老鼠肉。而漫画则对末尾车厢有着更为黑暗的设定——因为他们自始至终都没有获得前面车厢的任何食物援助,人们只能通过互相残杀、食用彼此的尸体维持生命。

拥挤肮脏的尾部车厢

中间部分的车厢则属于劳动者,他们大多是末日前倾家荡产才勉强买到经济舱车票的中产阶级——虽然在列车上有着还算得体的住所,也无需为吃穿发愁,但是需要在各自分配的岗位上终身努力工作。在某种程度上,他们也是受害者和被压迫者:一方面,每个人碌碌终生也只是在为权贵阶层贡献财富;另一方面,他们还会不断被服从教育、崇拜统治者的宗教、以及奶头乐性质的娱乐节目洗脑,逐渐丧失反抗意志。但是对于更下层的车尾人来说,他们也是麻木不仁的加害者:因为担心被挤占生存空间,每一次针对车尾人的镇压、迫害、甚至是屠杀,他们总是冲在最前面。

在种植车厢忙碌的工人

而购买了豪华套票的权贵虽然只占总人数的极少一部分,但却享有车上最多的资源和设施。他们不需要从事任何工作,只需要在酒精、迷幻剂、以及各种淫荡的多人运动中尽情享乐。对于他们的腐朽生活,漫画、电影、剧集均给予了尖锐的批判;不过漫画还在此基础上向这些“上等人”展示出了一定程度的同情——作为掌握最多真实信息的群体,他们对人类的未来完全不抱任何希望,只好通过各种荒诞的享乐方式来自我麻醉;与此同时,又因为害怕被中下层人民推翻统治,终日生活在提心吊胆当中,就算是最高统治者也从未感到过安全。

权贵阶层有专门的车厢享受按摩

从这个意义上来看,这种等级森严的社会形态不论对哪个阶层的人,都远远谈不上理想美满——可讽刺的是,这种状态却几乎是极端环境下维持人类文明存续的唯一办法。

在《雪国列车》第一部漫画当中,来自尾部车厢的主角一度占领了广播室,向全体乘客播放了特权阶层企图让尾部车厢脱轨、并顺便坑害中间阶层政敌的阴谋。可是这一宣言不但没有激起人们的反抗意识,反而加剧了中间阶层内部的分化以及对尾部车厢的仇恨——人们实在太害怕失去自己原本就少得可怜的利益,以至于根本不敢发起革命。

第二、三部漫画的主角同样来自于草根阶层,他依靠自己的智谋、勇气、以及绝佳的运气华丽逆袭,不但推翻了原来的统治者,而且还让自己成功上位。然而当他真正坐在金字塔最顶端的位置上时,才发现只有通过欺瞒、压迫、兜售仇恨,才能勉强维持列车内摇摇欲坠的社会秩序——屠龙英雄最终无可避免地变成了恶龙。

电影版《雪国列车》则更加聚焦于阶级之间的正面对抗。主角作为车尾人的反抗领袖,领导着底层人民不断向车厢前方进攻。他们每推进一节车厢,都会留下许多同伴的尸体作为代价。当主角最终进入引擎室时,末尾车厢的人已经几乎全军覆没。跟第二、三部漫画的情况不同,电影主角并没有成为下一只维护秩序的“恶龙”,而是将革命进行到底,彻底打破了规则。结果,永动机在混乱中遭到破坏,人类文明的最后堡垒被埋葬在了风雪当中。而象征人类这个族群未来的两个小孩子虽然活着走出了车厢,但是却马上遇见了北极熊——这时,他们遵循的就不再是人类社会的阶级规则,而是弱肉强食的自然法则。

《雪国列车》原著漫画的作者曾提到,创作这部作品的灵感来源于自己在七十年代的一次纽约之旅。他虽然被这座全球最繁华的城市深深震撼,但同时也发现摩天大楼和发达的交通仅仅只方便了富人们的生活;而穷人们却拥挤在贫民区,生存空间日益受到挤压。他注意到纽约的政客、商人、建筑师都在大谈特谈城市未来梦幻般的愿景和规划,但却对改善最底层人民的生活毫无兴趣。

70年代纽约贫民区垂头丧气的年轻人

当然,他也深知有人的地方就会有压迫与不公。而人类历史上发生的几乎所有反抗运动,结果都要么失败、要么陷入了另一轮压迫的循环。于是他一方面用火车这一象征着“远方”和“力量”的事物,在自己的科幻作品中试图让人类逃离阶级压迫的怪圈;另一方面又把这趟旅程设计成了“环球行驶”、“永不停歇”的状态,暗示人们永远也到不了理想中的目的地。

至于跳出这种怪圈的切实办法,漫画作者倒是非常俏皮地给出过一种方案。在第二部漫画当中,列车上的所有新生儿都会被放进冰箱经受低温生存训练——人们幻想着,经过数十代、上百代的繁衍后,人类或许就能进化出适应零下100度气温的能力了吧?

后记

《雪国列车》的漫画、电影、以及电视剧并不存在明显的优劣之分。它们诞生在不同的时代,而且不同的艺术载体也有着各自擅长的表达领域。在细节设定、氛围渲染、以及呈现人间百态方面,原著漫画传达的信息量远远超过需要在有限时间内讲述故事、表达主题的电影。不过《雪国列车》的漫画作品毕竟诞生于上个世纪,其中人们的生活方式、思维逻辑、以及表达的社会焦虑或多或少都跟我们当下时代的情境有所脱节——而这恰恰又是电影和剧集能够更好弥补、也更容易引起现代观众共鸣的地方。

如果你喜欢科幻,《雪国列车》不容错过。